
图书馆内的自习室爆满,学习氛围浓厚。

清晨7时许,青岛市图书馆外已经排起长队。
早报8月18日讯 8月12日清晨7时刚过,青岛市图书馆门前,等候入馆的队伍已蜿蜒数百米,为了抵抗夏日的大太阳,不少爱美的女生撑起了遮阳伞。待到大门开启,人流如潮水般涌入,清凉的冷气扑面而来,大家顾不得喘息,火速奔向目的地——各楼层的自习空间。不过片刻,几百个座位已难觅空席。这个暑假,空调、Wi-Fi与宁静的氛围共同交织,使图书馆自习室人气持续爆棚,成为岛城一道独特的“夏学”风景线。
600余个自习位天天满员
清凉、便捷、专注——图书馆自习室的“三重吸引力”牢牢吸引了渴望一片静土的人们。室外骄阳似火,自习室内却如被精心呵护的凉爽绿洲。空调持续输送的凉意,抚平了夏日的燥热,也抚顺了纷乱的心绪。稳定而高效的无线网络覆盖,成为汲取知识的无形桥梁。一位埋首电脑屏幕前的大学生坦言,图书馆网速快且免费,查阅文献、下载资料顺畅无阻,“这是在家和咖啡馆都难以完全替代的效率保障。”而电源插座区域更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些被充电线连接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是数字时代学习的“刚需”。至于那份弥漫在空气里的集体专注,则更显珍贵。唯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与键盘敲击的啪啪声在空间里回响,隔绝了喧嚣,营造出一种不容懈怠的沉静力量场。自习室中,不同年龄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暑期学习图鉴”。伏案疾书的高中生们正争分夺秒完成暑期作业;考研大军将这里视为重要据点,书本笔记层层叠叠,筑起奋斗的堡垒;还有利用假期“充电”的年轻上班族,专注阅读的身影同样融入其中。一位从外地归来的青岛籍大二学生笑言,自己如同“候鸟”,假期一到便“迁徙”回图书馆,“这里氛围好,效率高,能抵得上在家好多天。” 在众多埋头苦读的身影中,开学即将升入五年级的小学生邢凯翔有些形单影只,他告诉记者,放假之后,图书馆就成了他的“托管班”:“妈妈在附近上班,每天都会把我放到图书馆学习,妈妈说这里很安全,而且哥哥姐姐们的学习态度也会影响我,希望我能在图书馆里学会‘专注’这件事情。”邢凯翔告诉记者,放假一个多月的时间,自己在图书馆自习室里已经完成了所有的暑假作业,“偶尔学习累了,还会去借阅一两本书,读一读,放松一下。”
青岛市图书馆馆长徐月霞表示,图书馆的自习室,在暑期超越了单一功能,成为这座城市中一处多元需求交汇的精神栖息地。暑期以来,市图书馆600余个自习位几乎天天满员,面对激增的入馆人流,市图书馆业已提前布局,不仅自习空间悉数开放,还加强了日常服务保障。保洁人员增加打扫频次,确保环境始终整洁;安保人员不时轻声巡视,及时提醒极少数偶尔出现的私语声,共同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宁静秩序。徐月霞表示,看到自习室满座,内心欣慰且满足:“能让市民和学子们拥有这样一个舒适、专注的学习环境,这正是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所在。”
多元经营满足不同需求
当酷暑的热浪席卷街巷,图书馆内却因知识与求索的汇聚而自成一方清凉天地,自习室内除了学生族这一主力军外,图书馆附近的市民也是自习室里的常客。常年位居市图书馆借阅榜前列的贺孟全几乎天天来此报到。今年已过古稀之年的贺孟全告诉记者,每天到图书馆就像退休前天天上班一样自然,“吃过早饭,就会来到图书馆自习室,看书做笔记,充实的一上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贺孟全有个习惯,每次读书前都会拍下当日的阅读书目,发到家庭群里,“希望用我的阅读习惯带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公共文化场馆内的自习室免费开放,对于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市图书馆还在每张自习桌上贴上了谏言二维码,听取读者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力争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李沧区图书馆则推出了扫码预约自习位,提前一天预约,以防恶意占位。此外,不少民营图书馆也推出了更为多元的便民服务,如年卡制自习位,每年缴纳一定的金额即可阅读图书,享用自习位,同时还特设餐饮区,为在此读书、学习者提供特色茶饮、快捷午餐等。
图书馆内的自习室是一方书香弥漫的“精神避暑胜地”,正以其特有的宁静与高效,默默托举着无数人伏案耕耘的身影。那些被汗水与专注共同浸润的时光里,未来的答案正在书页翻动声与键盘敲击声中悄然生长。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