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云南日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刊|抗战结合部

时间:2025-09-03 07:52:00

《云南日报》版面截图

山河见证 血脉同心

从历史回声中回望烽火岁月。走进“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400多件档案文献和图片呈现了滇缅公路抢修、军运、切断、复路的全过程。抗战期间,一条条连接云南与国外的通道——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承担起运送物资的重要使命,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生命线,对抗日战争最终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何认识云南抗战历史及其贡献?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云南省中国近代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吴宝璋提出,在抗战不同时期云南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可以从大后方、最前线、结合部3个方面去看。

理解“结合部”,是从云南一隅看其对抗战全局的影响、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民族团结、国际同盟在此联合所发挥的抗日力量。要从抗战不同时期,站在地缘特性、战略价值和时代意义的角度去认识“结合部”的作用。

地理的结合部

一隅荷全国之重任

“说起云南抗战历史,必须要说滇缅公路。”吴宝璋介绍,滇缅公路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国际陆路通道,从昆明出发,经楚雄、大理、保山、德宏至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抗战期间,日军封锁中国沿海口岸,在滇越铁路中断后,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承担战略物资运送的抗战生命线。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大举进兵的同时,还对中国实行经济、军事封锁。8月,日本封锁中国沿海,阻止其他国家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进入中国。国家危亡之际,新辟对外通道成为当务之急。20万云南人民劈山填壑、跨越天堑、日夜赶修,修筑了滇缅公路。滇缅公路将缅甸仰光港、腊戍与中国大后方(重庆、成都)直接连通,成为中国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国际援华物资经云南转运至全国各战场。

滇缅公路的特殊重要性,其实反映了云南的地缘特性。云南位于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结合部,对内北通巴蜀,东连黔桂,对外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交界,距离泰国、印度二三百公里。抗战初期,中国主要通过东南沿海口岸运输来自境外的战略物资,云南是抗战期间国际援助进入中国的重要连接。

吴宝璋说:“在滇缅公路修通前,内地迁滇的单位人员和物资,通过香港,绕道越南海防,再沿滇越铁路到达昆明。后来,滇越铁路被截断,危难之际,云南人民赶修滇缅公路,用生命书写筑路奇迹。”

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和中印公路分别是抗战不同时期中国获得外援的主要国际通道,从地理上的结合可见云南如何“以一隅而荷全国之重任”。

战场的结合部

从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云南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结合部,并起到了特殊的重要作用。

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杨林兴介绍,云南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连接点。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在缅甸作战失利,撤退回国。云南成为远征军集结、出发与回撤的基地。10万远征军直接参与缅甸防御战,阻滞了日军从东南亚包抄中国的企图,并将中国抗战的战场延伸至境外,使云南成为中国与缅甸战场的结合处。

吴宝璋介绍,1942年,日军占领怒江西岸,切断滇缅公路,中国最后一条援华物资国际大通道中断,抗战大局岌岌可危。危急时刻,中美两国政府决定开辟新的空中通道,一条由中国航空公司首航的新航线——驼峰航线,担负起运输物资的使命。

1944年滇西反攻,中国军队从云南境内向滇西及缅甸北部日军发起的反击,实现了“境内反攻”与“境外协同”的衔接,最终与缅北中国驻印军会师,打通中印公路,从战略僵持到战略反攻阶段,云南从地理结合部成为战略反攻的战场之一。

力量的结合部

民族抗战、国际力量同心合力

地理结合部、战区结合部也形成了在云南抗战时期的第三个明显特征:作为多民族聚居区,云南汇聚的抗战力量是来自多个方面的,有少数民族、海外华侨,也有通过国际合作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形成的同盟力量。

抗战期间,彝族、白族、傣族、景颇族等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参与抗战,白族周保中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打击日本侵略者。

滇缅公路修通后,因缺少会驾驶、维修汽车的人员,陈嘉庚发出征募公告后,3200余名南侨机工积极响应,归国支援抗战。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夏玉清介绍,南侨机工作为南洋华侨的杰出代表群体,他们以其卓越技术回国抗战,这是海外中华儿女对祖国的回馈,是中华民族危难时期海内外中华儿女命运与共的重要史实和记忆。其行动体现了中国海外侨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的捍卫。

日军切断中国最后一条对外联系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后,为突破日军封锁,开辟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连通印度与昆明,执行国际援华战略物资运输任务。从1941年到1945年,美军航空兵先后以志愿航空队、驻华航空特遣队、第14航空队、中美空军混合联队等形式参加了中国抗日战争。这些不同阶段的美军航空兵组织被统称为飞虎队。几十万中国老百姓不顾日军轰炸,用原始的工具为飞虎队修建机场、跑道,有的村民还冒着生命危险营救被击落或迫降的美军飞行员。跨越重洋,联合抗日,中华民族与国际同盟的战士们用生命书写了追求和平的英雄壮歌,有力抵御了日军的侵略。

“我最美好的愿望是飞虎队的旗帜能够高高飘扬,并被太平洋两岸的人民所铭记,因为它是两个伟大民族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都能够向共同目标迈进的象征。”美国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回忆录中的这句话,揭示了全世界各族人民生死与共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记忆从未褪色。

战争硝烟远去,和平希望永存。云南在抗日战争中作为“结合部”的战略价值,体现在其是中国内陆与国际的联系,这种“结合”特性使其成为支撑抗战全局的重要力量。回望这段抗战历史,是什么促使不同战场的不同力量能紧密结合?是全人类对和平的共同渴望、对正义的共同追求,是人类和平解放的伟大目标发出的号召使得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联合起来,发挥了抵御外侮的强大力量。

云报全媒体记者 朱婧 刘祥元

》》》抗战故事

驼峰航线传情谊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防空监视情报网。为保证美国志愿队和美国驻华空军作战的需要,中国在原有机场的基础上相继新建和改造了数十个机场。同时,根据战斗任务的需要,建立若干前进机场和联络机场。当时云南新建机场就有28个,全省机场增加至52个之多。昆明是飞虎队的主要基地,共有巫家坝、呈贡、寻甸羊街和干海子4个机场。

为了保障美国空军人员的生活,中国军事委员会特别成立了一个“战地服务团”,承担驻华美军的服务工作。战地服务团的总部设在位于昆明西站的昆华农校内。战地服务团在有美军活动的城市设立了许多招待所,仅昆明就有32处。美军的食宿以及其他服务费用,每人每天只支付1美元。战地服务团的服务项目包括:住宿、餐饮、洗衣、理发、翻译、中文班、社会交谊、与中国官方联络等。

战争期间,有数百名跳伞飞虎队员在中国军民的帮助下脱离了危险,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

1944年5月6日,格伦·本尼达上尉奉命从芷江机场起飞,驾驶P-51战机掩护中美混合联队轰炸汉口日军目标,在湖北监利上空战机被击落,本尼达在跳伞时负伤。监利属于敌占区,当罗家村的村民看见本尼达拿出的血符和美国国旗时,立即把他抬到了保长罗福世家中进行救治。经过23天70多人接力,步行400多公里,本尼达安全到达大悟县白果树湾新四军第五师师部所在地。60天后,本尼达辗转抵达重庆美军基地。2005年,本尼达受邀参加中国政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他和家人一同回到监利,同营救过他的乡亲们欢聚畅谈。

今天,云南不少地方还流传着当年救护飞行员的动人故事。1944年12月28日,驼峰飞行员沃尔特和他的机组共4人,驾机从印度返回昆明,在途中因导航设备发生故障而偏离航线,深夜在云南镇雄县山区跳伞,坠落在茂密的山林中。4人得到了当地两位农民的营救和热情照顾,并在他们帮助下安全地回到昆明。几十年过去了,沃尔特始终难以忘记他们的救命恩人。1988年,在云南省政协和镇雄县政协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这两位农民:熊光明、陈锡岁(已故)。沃尔特得到消息后,组织了“驼峰中国重游旅行团”来到昆明。沃尔特见到他的救命恩人熊光明时热泪夺眶而出,和异国“亲人”紧紧地长时间拥抱在一起。

为了纪念驼峰飞行和中美军民反法西斯并肩战斗的友谊,1991年,由北京航空联谊会、昆明航空联谊会、航空界知名人士发起倡议,在昆明修建驼峰飞行纪念碑。纪念碑落成后,经常有海内外的游客,尤其是中美二战老战士到此参观、凭吊,缅怀那些长眠在驼峰航线上崇山峻岭中的英雄们。

昆明市博物馆供稿

》》》声音

“我要把这首歌一直唱下去”

——访南侨机工陈昭藻之女陈达娅

从记事起,陈达娅就察觉到父亲从口音口味到做人做事风格的“不同”,但因父亲与她年龄相差太大且很少交流,她对父亲了解不深。1987年,父亲过世。直到1989年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在昆明西山森林公园落成后,她才隐约知道父亲是南侨机工。

2000年10月,陈达娅和几位南侨机工重走滇缅公路。走到惠通桥边时,老机工眼里噙满泪水悲壮呼喊:“战友们,我们来看你们了。”激荡的情感、深切的缅怀,让陈达娅动容。于是,她开始认真研究这段历史,有一段时间天天泡在省档案馆查资料。一次,她意外地发现父亲的档案,看到了“陈昭藻”这几个字,还有父亲身着笔挺西装的照片。那一瞬间,她对父亲的认识有了改变:父亲,原来也是书写不平凡历史的一员。

抗战初期,由于中国的海上通道被日军切断,20多万云南人民用9个月时间修筑的滇缅公路,成为连接印度洋与中国大后方的“生命线”,承担起国际物资转运的重要使命。因当时国内严重缺乏懂驾驶、会维修的技术人才,爱国侨领陈嘉庚发出“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南洋华侨青年踊跃响应。3200余名南侨机工先后分9批应召回国。39岁的陈昭藻是第二批回国的南侨机工。在昆明经过短暂培训后,陈昭藻与同伴随即赶往缅甸仰光汽车装配厂。

从1939年到1942年,滇缅公路向中国各抗日战场输送军需物资。在那个特殊时期,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有后方组装、维修车辆的,有驾驶车辆运输物资的……他们面临恶劣的道路环境、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疟疾等疾病带来的生命威胁。他们大部分人原本过着优渥的生活,有的家里还有商号。和陈达娅的父亲一样,为了抗战,他们告别妻儿毅然回国。

讲述这段历史时,陈达娅也在回忆着自己的父亲。翻阅档案后,她整理出版了《再会吧 南洋》《南洋1939》《南洋请听我说》等书籍,还去新加坡、缅甸等地走访当时健在的机工及遗孀,追寻父亲的足迹,从浩瀚的档案和别人的口中了解父亲的生平。她常想:父亲得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只记得院子里人们常叫他“陈爷爷”。陈达娅回忆,父亲对自己的一生没有一句后悔和抱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花开自然香”,正如他这辈子默默奉献、甘于平淡的为人处世风格。

2017年,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开馆。陈达娅捐赠了父亲的护照,护照封面暗红、字迹泛黄,“武吉巴梭路43号”的字样清晰可辨,地址是1938年成立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总部所在地。如今,父亲的这本护照与其他南侨机工遗物一同陈列于馆内,讲述着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南侨机工身上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感动着陈达娅,她把对父亲的怀念与对历史的致敬融入《南侨颂》里:“高黎贡山云雾绕,澜沧江险波涛涛,怒江天堑运输线,崎岖艰险抗战路……”赤子功勋,丰碑不朽,她说:“我要把这首歌一直唱下去。”

云报全媒体记者 朱婧 刘祥元

他们以赤子之心共纾国难

滇缅公路开通,连接中国西南、南洋以及印缅等区域,云南成为海内外反法西斯力量的集结之地。其中,以支持祖国抗战的南侨机工最为典型,其不仅是滇缅公路军事物资运输的主力,也是与飞虎队、盟军以及中国远征军合作的重要群体和纽带。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简称,其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就狭义而言,南侨机工是指抗日战争时期由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统一组织招募的司机、修机等华侨技术人员;南侨机工的广义概念是指除了以上机工外,还包括:一是南洋社团自发组织的来自槟城、柔佛的华侨机工;二是南侨总会统一组织招募时期,未经新加坡统一出发而直接抵达中国的来自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地的机工;三是战前已在中国服务,后经中国政府部门介绍直接进入西南运输处参加军事运输的华侨。英属马来亚从事汽车驾驶、机械修理人员中,华侨占三分之二以上,有技术人员储备。南侨机工来到云南大后方,进入西南运输处服务,解决了中国抗战军事物资所需的运输人才问题,他们和国内机工一起,把仰光、海防等军事物资运往昆明、重庆等地,为中国抗战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南侨机工回国服务是近代中国海外华侨回馈祖国的伟大行动,大批华侨青年踊跃参加机工队,在西南为祖国抗战服务,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华夏文明的维护。其回国服务不仅是机工个人的选择,背后也离不开整个南洋华侨社会的支持。

一方面,南侨总会的成立促成南洋华侨社团走向联合,改变了南洋华侨社团各自为政的局面。南洋华侨社会的跨区域网络和组织机制,确保了征募能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南洋各地华社的支持是重要基础。各地筹赈会采取各种方式动员组织华侨青年参加机工队伍。如星洲机器行自发招募机工返国,槟城成立机工征募委员会招募机工。此外,太平委托树胶公会成立“机工训练所”,槟城成立汽车公会,以备中国司机人才的需要。在机工招募中,各地华商踊跃资助机工回国,如南洋华商黄子松个人斥资组织机工队,几乎耗费一半家产。

南侨机工不仅完成军事运输任务,也是参与国际合作抗战的主要群体。滇缅公路中断后,中美开辟驼峰航线,无论是在印度军事物资的装卸,还是从昆明军事物资的转运前线,大部分是由南侨机工完成;而经过锻炼的南侨机工以其语言技术优势在盟军机关服务,其工作能力得到国际认可和赞赏。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盟军反攻期间,他们还参与翻译、特工、枪炮修理工作。

南侨机工克服困难,以其良好的品质、精湛的技术对中国抗战作出了不凡贡献。如今,抗战时期边疆人民共同开拓的连接中国与南洋的重要通道已成为历史遗迹,南侨机工与国际力量协力抗战、维护周边和平的历史已成为该区域的共同历史记忆。

夏玉清(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更多报道:

《云南日报》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刊|抗战最前线

《云南日报》抗战胜利80周年特刊|抗战大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