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闲置楼宇资源试点打造“东城·共富工坊”东关旗舰店;
将闲置劳动力与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等结合在一起,成立首个政府投资的“花儿卷卷”商贸公司;
探索“鼓励创业型”“促进就业型”“技能培训型”等多样化运行模式,初步构建来料加工、定向招工、电商直播、文旅融合、品牌带动等多维立体场景……
近年来,我市城东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东城·共富工坊”为笔,在发展卷轴上精描细绘:让闲置楼宇“活”起来,东关旗舰店焕新登场;让闲置劳力“动”起来,“花儿卷卷”商贸公司牵线搭桥;让运行模式“多”起来,多维场景撑起增收天地,这条“党建引领、产业赋能、群众增收、民族团结”的共富新路径,让党旗在产业链上高高飘扬,让技能在群众手中闪闪发亮,让情谊在协作之中深深扎根,各族群众正以勤劳为线、同心为梭,共绣“共同富裕、同心向党”的河湟谷地新画卷。
将沉睡的资源一一唤醒激活
“党组织就像穿针引线的‘主心骨’,把各方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在采访中,关于“东城·共富工坊”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句。在党的旗帜引领下,昔日的“闲置资源”正加速转化为“共富资本”,让发展成果真正沉淀为群众手中的“获得感”。
时间拨回事情的最开始,如何能让劳动者捧起“新饭碗”?如何让低收入群众走出困境?如何带领各族群众稳定增收……这一连串的问题成了城东区以党建破解共富难题的关键。
于是,城东区利用闲置楼宇资源试点打造“东城·共富工坊”东关旗舰店,建立“东城·共富工坊”党组织联建共建机制,通过基层党组织“牵线搭桥”,将闲置劳动力与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等结合在一起,成立首个政府投资的“花儿卷卷”商贸公司,探索建立工匠输出、邻里互助、公共服务三合一“街企”合作新模式,打造“花儿卷卷”特色面点自主品牌,形成“1+11+N”运营模式(即1个文化旅游体验场馆+11个加工点+N个产品和活动),产品线销售额达41万元,公司面点工匠人均月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推动提质扩面。结合工坊小型化、多元化发展特点,围绕家政服务、特色美食、物业共享等重点领域,扩大试点范围到全区8个镇办,探索“鼓励创业型”“促进就业型”“技能培训型”等多样化运行模式,初步构建来料加工、定向招工、电商直播、文旅融合、品牌带动等多维立体场景,形成的12个平台产品线累计实现营业额达251.79万元,劳务线累计带动就业2555人,其中低收入群体1075人。
传统产业始终是群众的“聚宝盆”
甜醅的酒香和酿皮的清香交织成了独特的“河湟味道”,在这里散落的“街头小吃”变成“网红特产”。
据了解,为了推动共富工坊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林家崖街道建成“东城·共富工坊”村级产销社,整合村内20余家地方美食商铺,注册成立青海农丰商贸有限公司及“河湟邻佳”商标品牌。自2024年11月以来实现产值突破24万元,带动周边45名各族群众人均月增收3000元。新兴业态激发活力拓渠道。抢抓直播电商风口,打造“东城优品”直播共富工坊,联合5家本地企业开展线上销售,单日网上销售量达2000余单,2024年实现销售额68万元,较传统渠道增长41.2%。其中“花儿卷卷”“福禄寿桃”等单品销量位居电商平台前列,为各民族创业者提供新机遇。
从“街角小店”到“线上工坊”,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共富工坊”的意义就在此吧。
老匠人的倾囊相授让“共富”有了意义
“这朵牡丹,要先配线再锁边,针脚得像湟水河的波纹一样匀……”在非遗技艺传习现场,老师傅正手把手教年轻人刺绣。这样的“师徒帮带”场景,在共富工坊里随处可见。
针对低收入群体就业技能普遍较低的问题,城东区实施就业技能提升行动,通过精准培训、师徒帮带、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共富工坊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开展“传承人互动+手工作坊+体验培训”等非遗体验活动,组建2支技艺帮带小组,培养非遗技能人才,成功打造景泰蓝掐丝、河湟刺绣等23项非遗文创产品和20类文旅产品,以及青海熬茶、馓子花花、福禄寿桃等16项特色东区礼物,在清真巷街道“同心共富工坊”培育伊莲手工编织队,培训组建65名绣娘队伍,2024年内达成5万个手工编织胸针定制合同及5年内青绣绣片抱枕项目订单,年销售额达43万元,学徒人均年增收3万元。
从闲置楼宇到增收阵地,从零散劳力到产业工人,从传统技艺到致富产业,“东城·共富工坊”正以最生动的实践,诠释着“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