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我国首个《非遗“步打球”运动规范》在金堂县五凤镇发布

时间:2025-08-31 14:33:00

红星新闻网8月31日讯 8月30日,五凤镇非遗“步打球”传承基地——晨曌草堂正式揭牌,同时发布了《非遗步打球运动规范》(中法英三种语言),这一规范由非遗“步打球”传承人王振芳牵头,联合成都体育学院张小林、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胡用岗等专家以及相关保护单位共同研发制定,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非遗“步打球”运动的规范,为这项古老运动的传承发展划定了清晰“标尺”。

作为承载千年文脉的传统体育项目,“步打球”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其前身为当时盛行的击鞠(马球)。最初,这项运动是皇室贵族与军队的专属活动——参赛者骑乘骏马、手持球杖,以成功攻入对方球门为胜利目标。历经时代演变,“步打球”逐渐褪去“宫廷光环”,走向民间大众,在唐宋时期迎来发展黄金期,成为当时社会中兼具竞技性与社交性的热门娱乐活动,风靡大江南北。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步打球”传承迎来新机遇。2023 年,步打球成功入选金堂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 年,又顺利跻身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级非遗身份的加持,为这一古老技艺注入了传承发展的新动力,2024 年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栏目专门再现了这项运动。

在守护历史底蕴的同时,“步打球”的“现代化转身”也在加速。传承人王振芳带领团队,在深入挖掘“步打球”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推进运动规则编撰与器材标准化研发。小到击球计分的细节判定,大到球杆、球体的制作工艺与规格尺寸,团队都经过反复论证与精准界定。以核心器材球杆为例,其采用四川本地竹子手工编织而成,棍身包裹着色彩绚丽的蜀锦,还搭配了香囊、漆器、丝带等装饰元素,既凸显“体育+美学+非遗”的多元复合内涵,更将巴蜀文化的独特韵味融入其中,让每一件器材都成为可触摸的“文化载体”。

作为“步打球”的重要传承地,金堂县五凤镇在非遗活化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该镇联合王振芳突破传统运动场景的限制,建立非遗“步打球”传承基地——晨曌草堂,并与当地景区发展深度绑定,打造“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项目”。这种创新模式赋予了“步打球”“击球越岭、以杖会友”的地域特色,让游客在参与运动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步打球”成为五凤镇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亮眼新名片。

此前,在成都世界运动会舞台上,“步打球”已完成精彩的“国际亮相”。作为助兴表演项目,“步打球”在首场比赛中的展示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目光。国际软式曲棍球协会委员、前乌克兰国家队功勋教练希迪尔・塔姆兹亲身体验后赞叹不已,评价其“既保留了曲棍球的竞技精髓,又蕴含着东方美学智慧,是独一无二的‘嗅觉体育’”——这一评价,成为“步打球”文化魅力的生动注脚。在赛事期间的世运广场体展中,“步打球”展区每日接待数千名观众,更有不少外国运动员驻足体验、热情切磋。

展望未来,五凤镇将持续抢抓发展机遇,围绕“步打球”非遗技艺开发更多文旅衍生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同时,当地还计划推进“国际步打球发展中心”建设,联合多方力量制定国际统一竞赛标准、研发多语言教学材料——一系列举措的落地,将推动步打球真正登上国际赛场,让这项源自中国唐代的古老运动,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新的光彩。

(来源:金堂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