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晚潮|金佛手的奇妙邂逅

时间:2025-08-18 13:52:00

潮新闻客户端 徐益丰

暮夏午后,阳光热烈。应北山口村叶静忠书记之邀,我沿“四好农村路”金山公路驱车前往。刚入村口,一幅生机盎然又整洁清新的画卷便在眼前徐徐铺展——墙绘、路灯、标志物间,佛手的印记无处不在,整座村庄仿佛浸润在它独有的温润气韵里。

北山口村强村公司负责人邢燕引我走进金华佛手农事服务中心。这里的佛手系列产品琳琅满目:姈吾妻酒佛手酒醇厚绵长,食霸叻佛手膳食清香可口,蜜蜂佛手茶甘洌沁脾,佛手桃胶晶莹剔透。“e”万家共富工坊的直播间里更是热火朝天:带枝青果佛手的线上直播推介、线下订单对接、产品打包发货一气呵成,主播们热情洋溢地展示着佛手的形态与香气,打包员手脚麻利地将新鲜青果装箱,快递单在桌面上叠起薄薄一摞,处处透着产销两旺的蓬勃劲儿。

青果散发出的缕缕清香弥漫开来,连村庄的空气都染上了几分佛性的芬芳。

佛手隶属芸香科,品类繁多,有广佛手、建佛手、川佛手、云佛手、兰佛手等,别名九爪木、五指橘、佛手柑,享有“果中珍品,世上奇卉”的美誉。

《红楼梦》第四十回描摹探春房内景致,在颜真卿书法、米芾烟雨图旁,特意提及“紫檀架上一个大观窑的大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曹雪芹将佛手与名家书画同列,足见其在当时已是文人雅士的清供珍品。《三侠五义》里,主人公白玉堂以佛手佐酒、制麻糍,更显其在生活中的别样风情。

佛手之妙,一在香,二在形。它生来便是为案头清供而生,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言:佛手“虽味短而香芬大胜,置笥中,则数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贵重。”这份形异香清的特质,让它成了文人雅士的心头好。

而金华佛手更是个中翘楚,与火腿、酥饼并称“金华三宝”,更得“金佛手”之雅称。“金”字源于佛教文化,在佛教中,佛手是佛的象征,承载着慈悲与智慧。《搜神记》中“千手观音”的传说,让佛手化作“观音的手”,既象征着佛教的庇佑,又蕴含着对禅意的深刻解读。

金华佛手的栽培历史源远流长,明末清初步入繁盛。《光绪金华县志》记载:“佛手柑,邑西吴罗店等为仙洞水所经,柑性宜之,其透指有长至尺余者,色香亦大胜闽产。”可见当时金华佛手不仅种植成规模,品质更胜福建产区。

北山作为金华的福山,既有双龙洞的奇景,又流传着黄大仙得道的传说。这片钟灵毓秀的山水间,孕育出的金华佛手宛如“仙果”——外形独特可爱,似花非花,似果非果,成熟时其果皮金黄如蜜、果肉玉白似瓷,味微苦而回甘,气辛香浓郁持久。

散文大师林清玄在《佛手玉润》中记录过一种独特吃法:佛手瓜与素火腿同炒。原本透明的佛手瓜,炒制后宛如玉石般晶莹,香气独特,从视觉、嗅觉到味觉,都透着清爽。

正因如此,金华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恰似佛手一般——有着独特的美好,散发着清新持久的芬芳,不被世俗尘埃所扰;更有着优雅迷人的风采,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独特魅力。

在骄阳似火的夏日里,最能抚平烦躁的,莫过于在佛手的清香中,享受“一茶,一书,一日闲情”的惬意时光,连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

北山口村的古老,从村名便可知一二。

唐朝末年建村,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在金东区赤松镇境内,因地处北山檐头、鹤岩山与厚茂山交汇处,是金华市北山澧壶山脉的山口前沿,故得名山口村。1981年,为避免县域内村名重复,正式更名为北山口村。村里以邢、叶两大姓氏为主,是赤松镇规模最大的建制村。

或许是千年山水的庇佑,这座隐匿在金华北山脚下的秀丽村庄,留存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历史上,邢薛、邢植、邢旭、冯亮、叶瑞芝等文化名人皆从这里走出;如今,众多古建筑与古寺庙依然保存完好。走进村子,既能感受到独特的乡村风貌,更能触摸到佛手文化的深厚脉络——经过多年沉淀,佛手文化已在这里生根发芽,愈发繁茂。

北山口村种植佛手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能产出优质佛手,得益于得天独厚的金华山的水土气候条件,北山口一带的微酸性沙壤,土质疏松、肥沃,搭配富含矿物质的水源,让这里的佛手果实质地饱满、指形舒展清晰、果皮金黄灿烂,果香清新持久,“色、香、形”俱佳,因而闻名中外。

在文学与美术领域,“金佛手”的形象丰富多变。它时而展现出高贵典雅的气质,尽显独特格调;时而融入民间风俗,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符号。绿茵茵的枝叶间,佛手形态万千,有的如紧握的拳头,有的似舒展的手指,清香扑鼻,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共富的蓬勃气息。

这种水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历代文人常以它为主题吟诗作画,借此表达对福寿、吉祥、丰收的喜悦之情。民间更有“水仙花开行好运,佛手张开福自来”的说法,老百姓喜爱购置佛手果、栽种佛手树,既为观赏,也为祈福避灾。

“沁人诗脾清流环抱,香分佛果曲径通幽。”相传北宋苏东坡久闻金华佛手之名,特意来到北山脚下一睹其风采,当即被其魅力深深折服,欣然赋诗称赞。曾有一位外国画家在画展上被一幅描绘“金佛手”的作品吸引——画面中“小山农庄,夕阳西下,田地里生长着一只只金灿灿的异果”,恰似无数寓意“招财进宝”的金色小手,画家不禁赞叹:“遍地黄金,上帝之手!”

“佛手花儿开,甜蜜梦儿圆,结出佛手果,日子金灿灿。一块笨石头,绽开了笑脸,我的山村情,我的家国恋。”这首以金华佛手为主题创作的《佛手花开》,巧妙融入婺剧与金华方言特色,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花农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清新动人,还荣获了浙江省第二届原创流行歌曲大赛金奖。

八月桂花正是繁盛时节,那香气是带着温度的热香,铺天盖地般涌来,喧闹热烈,直往人鼻息里钻;而佛手的香则是清冽的冷香,一缕一缕,似有若无地浮动着,宛如寒冬里悄然绽放的寒梅,暗香幽幽。《浮生六记》中写道,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这时令,佛手已经陆陆续续开始上市了,它的香气不比奇兰馥郁,不如水仙清雅,却是清寒中带着微苦的冷香,别有一番韵味。

作为省级“低碳村”试点和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北山口村洋溢着生态致富的气息。村“两委”带领村民在佛手文化推广与品牌打造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连续举办佛手文化节,吸引八方游客;佛手产业链不断延伸,佛手丝、佛手蜜、佛手香薰等深加工产品,成为独具金华特色的“伴手礼”。

金佛手无疑是观果、闻香、节日点缀以及馈赠亲友的果中珍品,在宾馆、会议室、道观、寺庙乃至普通家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如今,它正经历着多元化的变革:从单纯销售黄果,转变为黄果与青果同时销售;销售模式从传统的街头小摊,拓展到网络电商与直播平台;产业结构也从单一的种植,逐渐转变为文旅融合的多元发展模式……“

5年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万元增长至6.5万多元,村集体收入从不到10万元增至300多万元,联建各村经营性收入平均翻番。”村书记叶静忠介绍道。金华佛手种植面积约5000亩,其中北山口村便超过1800亩,北山口村70%以上村民从事佛手种植、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成为佛手特色村,凭借这一产业,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强村富民的特色发展之路。

北山口村的《金佛手开出致富花》案例,成功入选浙江省花木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优秀案例,并且是十个案例中唯一聚焦村集体发挥花木产业优势,带动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

站在高处俯瞰,全村景致尽收眼底。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北山口村依然以崭新的面貌示人,宛如一艘蓄势待发的航船,载着勤劳的北山口人,在阳光下破浪前行。

“一朵佛手花,年年开山间。一个甜蜜梦,久久在期盼。”村歌愈发响亮,唱出了村民们生活的甜蜜。

2025年6月11日,浙江金华,金东区赤松镇佛手基地,佛手青果持续走俏市场。视觉中国。

“这里,是集接待客商、佛手展示、商品销售、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佛手集散中心;这里,是占地100亩,具备佛手集聚、科普、特色农业观光、研学等功能的佛手现代种植基地;这里,是融佛手乡村会客厅,配套农家书吧、佛手亲子园、佛手非遗馆、佛手体验中心的综合园区。”村书记叶静忠兴致勃勃地介绍着。

然而,20多年前的北山口村,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庄建设落后,道路泥泞不堪,村民饮用的是硝酸盐超标的水;佛手产业产销失衡,种植户收入微薄。当时,四五百名村民选择进城打工,打工收入是种佛手的两三倍,佛手种植面积也因此缩减至800亩。

改变始于“千万工程”。村子先是对道路进行硬化,并安装路灯,随后改造自来水管,让村民喝上了来自沙畈的“放心水”。村庄环境改善后,如何做大做强佛手产业成为关键。

2018年,首届佛手节在“中国佛手之乡”金华山赤松镇北山口村隆重开幕,为佛手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

紧接着,北山口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佛手产业振兴党小组,通过农业政策信息解读、技术指导、营销渠道建立等,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还联合市农科院研究佛手成分,延伸佛手相关产品产业链,由单一的佛手向食品、日用品、工艺品、观赏型转变,丰富产业样态。如今,佛手茶、佛手片、佛手丝、佛手饯、佛手蜜等日用品已纷纷上架。2020年,该村佛手产量同比增收10%,产值增加25%,实现了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叶静忠说,村“两委”首先从丰富佛手品种入手。以前,村里仅有“青衣”品种,虽然树枝粗壮、果子肥大,但售价不高。近年来,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育出了“阳光”“翠指”“天赐”等新品种。其中“阳光”树形优美、产量可观,果型小巧精致,一株盆栽能卖到800元。

2020年,让北山口的佛手迎来了突破性发展。32岁的邢雪芹成为北山口最早一批开网店卖青果的年轻人之一。她想出通过淘宝、抖音卖青佛手的点子,带枝的像鲜切花那样插瓶,一枝能卖30到80元;不带枝的拿来点缀案头,也显得清新文雅。在北山口村,像邢雪芹这样开网店的村民不在少数,还有40多名年轻主播慕名而来,通过直播售卖佛手,让金佛手畅销全国各地。

北山口村“两委”因势利导,依托网络,实现万家创业创新,万家共享共富。e万家“共富工坊”通过打通佛手采摘、产品包装、直播带货等延伸产业链,建立电商直播式、品牌带动式的工坊模式,带动了北山口村各年龄层次人员的就业——技术指导员、佛手种植员、品牌推广员、包装技术员、快递员、销售员……目前村中80%的农户都参与其中,真正体现了小工坊托起致富大梦想。2023年3月,北山口村“e万家”成功入选全省首批百家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典型案例。

小小的佛手如何形成了种植、科研、销售、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成为真正的农民致富果?2022年,村“两委”研究后,邀请土生土长的北山口村人、有佛手情怀的邢燕回村,担任金华市山口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她辞去外面的高薪工作,回到村里,按照村“两委”要求,以强村公司宗旨服务佛手种植户:开发佛手新产品,研发新技术,以“强村公司+种植户+电商”的运营模式,帮助佛手种植户解决种植技术、生产加工技术、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兜底收购佛手进行产品研发,线上线下销售佛手产品,减少佛手种植户成本,增加收益,带动佛手产业发展。被大家亲切称呼为“佛手姐姐”的邢燕,以科技创新,推动着佛手产业链不断延伸,佛手果酱、佛手茶叶、佛手蜜饯、佛手香薰等特色产品备受市场青睐。2024年,全村佛手产业产值达1.6亿元,电商销售额突破85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6.5万元。

北山口村的佛手基地里,盆栽上早已挂满形态各异的果实,有伸指的、握拳的、掌拳的,还有呈宝塔形的,惹人喜爱。以往,10月佛手才会转黄进入销售季,而今,6月份未成熟的青佛手也成为市场新宠,成为插花、水培的佳品。

人们将青佛手斜插在案头或窗前,便是最恰到好处的清供。青果玲珑有致,姿态千娇百媚,十分耐看;抬眼望去,那一抹清新的绿色,悄然抚慰着人们的心绪。凑近时,一缕淡淡的清香萦绕鼻尖,不浓不烈,却带着草木的净爽,韵味幽远。

从青果到逐渐金黄,这一蜕变过程,蕴含着时光的温柔。无论是置于书房陪伴笔墨,还是放在茶室与茶汤相伴,佛手都尽显雅致与静气,成为“夏日里的小清新”,让人甘愿沉浸在这份由眼及心的美好之中。

基地里一片繁忙,电商团队正有条不紊地整理刚摘下的青果。我带着外孙女前来参观,她满脸疑惑地问:“外公,佛手还是青的,怎么就摘了?”叶静忠在一旁笑着解释道:“从2022年起,我们的佛手产业开始转型升级啦。销售模式从只卖黄果,变为夏季卖青果、秋季冬季卖黄果;销售渠道也从传统的路边摊,拓展到线上电商和直播平台。此外,佛手果酱、佛手茶、茶歇点心等衍生产品也很畅销。”传统佛手产业的成功转型升级,让村民收入节节攀升,佛手已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果”。外孙女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漫步在北山口平坦开阔的村路上,乡村的新气象映入眼帘:一个个大棚错落有致分布在田间,温柔呵护着佛手。北山口村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和房屋,建设了现代化佛手种植示范基地,用5G+智慧农业系统,实现佛手种植、灌溉等全周期管理。“我们只要点点手机就能实时掌握佛手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还能远程操控水肥灌溉、温湿度检测、库存管理等功能。”邢燕说,在北山口村5G+智能佛手种植基地,条条鲜艳的红带托起了青佛手,时不时有股清香拂过鼻尖。

“过去种佛手只是为了勉强糊口,根本没想到现在能靠它发家致富。”50岁的邢祝生感慨万千,“今年我种了6亩佛手,产量能达到6000多公斤,预计收入35万元呢!”如今,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赚钱,生活不比城里人差。

北山口村还入选全省第一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名单,文旅会客厅、佛手非遗馆、文化礼堂以及佛手城市书房等文旅公共区域精彩亮相;各类文化市集、农家乐纷纷开业,特色佛手宴也陆续推出,每年10月举办的金秋佛手文化节更是热闹非凡。曾经的“空心村”,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人人向往的“桃花源”。

如今,北山口村的佛手产业已从单纯的果实销售,逐步向深度加工、文化创新和休闲旅游拓展,种植方式也朝着规模化、现代化迈进,被列入2024年浙江省实施县域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仙佛诗歌共富带。

招商引资吸纳人才、挖掘佛手品牌文化、谋划文旅深度融合,扩充“庭院经济”“周末经济”内涵……一村独秀不是春,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近、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的理念,以北山口村为核心,联动大源村盆景、虎岩村休闲农园、桥里方村樱桃深加工中心苗木繁育、山口冯村生态康养服务,携手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以及企业等单位,共同开展“携手共富”党建联建活动,形成了一个辐射半径达2公里的党建联建共富圈。通过打通佛手从“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传统种植农业向线上农业、旅游农业、数字农业成功转型。

村庄因佛手而兴旺,村民因佛手而富裕,北山口村荣获“省金AAA级旅游村庄”称号,种植佛手真正成了村民的致富之路。

离开北山口村时,夜幕已然降临。暮色如薄纱般缓缓笼罩着村庄,夕阳的余晖如金粉般洒落在古朴的屋舍与佛手大棚上,勾勒出温柔的轮廓。岁月悠悠,如同百转千回的溪流。

若说世间真有一个地方能够留住时光、封存美好,让人沉醉于宁静与变迁交织的独特韵味之中,那必定是北山口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