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阜阳:乡村振兴好“丰景”

时间:2025-08-18 10:24:00

岁月匆匆,一年又一年,奋进的蒙洼人民牢记嘱托向前而行,扎实推进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以“产业引擎”驱动乡村振兴,书写出新时代的“奋进答卷”。

  8月7日,阜南县王家坝红亮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车间里,针织机发出“嗡嗡”声,400余台针织衫全自动电脑横机火力全开,很快便制出一件件羊毛衫制片。

  接线、剪片、分类搭配、打包成袋……工人张智娟在一排机器前忙碌着。“我负责20台机器,每月工资8000元,中午还有工作餐,比在外地打工强多了。”去年8月入职的她,如今已成为车间里的能手。

  成立于2024年的阜南县王家坝红亮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羊毛衫原料采集、高端羊毛衫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标准、全产业链的国有企业,也是继红亮箱包有限公司之后,入驻王家坝镇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的第二家企业。

  企业相关负责人陶辉用一组数据介绍了公司的情况:今年以来共计生产46万件羊毛衫,产值达1000万元,解决就业100人。他对公司下一步发展也有着清晰规划:“公司拟注册‘歌凡慕’‘锦淮’作为高端羊绒衫服饰品牌,开展团购业务,进一步扩大行业影响力。”

  一墙之隔的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新厂房内,6条全新的生产线正在加大马力赶订单。旅行包、背包、拉杆箱等产品,纷纷走下生产线。

  5年来,公司厂房面积扩大一倍,生产线从1条增至7条,员工从90人增至170人。“力争今年公司产值达到3000万元。”企业负责人王恒亮信心十足地说。

  不远处的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二期施工现场一片忙碌,4层的厂房大楼已经初见雏形,“封顶大吉”的红色条幅格外醒目。“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已建成投用。二期共有3栋厂房,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底可投入使用。”王家坝镇相关负责人刘杰说,届时,越来越多的村民将实现“出家门进厂门”的愿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5年来,当地持续在蒙洼蓄洪区实施到村产业项目。2024年,已完工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0万余元,并吸纳411人务工就业,其中脱贫户190人。

  产业发展既要“工业腿”,也需“农业翼”。在蒙洼蓄洪区,低洼易涝的自然条件曾是发展瓶颈,当地却从中蹚出了适应性农业的新路径。

  王家坝镇仁超芡实种植基地里,芡实叶把水塘铺得满满当当。基地负责人任超站在塘边,眼里满是欣喜,他知道,芡实的收获季很快就要到来。


在阜南县曹集镇,种植大户利用植保无人机为芡实进行田管。

  “这里地势低洼,容易积水,不适合种传统的农作物,却很适宜种芡实。”任超说,每年8月中旬到9月底是芡实的收获期。收获过后,对芡实进行加工、销售,每亩地可实现年产值约6000元。“基地每年还可以吸纳50多名周边村民就业。”

  除了鼓励种植,当地还积极引导种植大户不断拓展芡实产业链,研发特色产品,进一步提升芡实的附加值,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蒙洼蓄洪区,像仁超芡实种植基地一样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共有51家,他们借水生财,走出一条条致富路。

  芡实种植只是当地发展适应性农业“水患变水利”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蒙洼蓄洪区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2024年年底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9万亩。同时,种植水生蔬菜,发展适应性畜牧业和水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共培育出13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市级龙头企业6家,县级龙头企业7家;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发挥蓄洪区特色资源优势,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其中“阜南莲藕”“阜南芡实”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打造乡村振兴产业园、发展适应性农业,蒙洼人用实干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用奋斗绘就一幅乡村振兴好丰景。

全媒体记者 汪乐意 实习生 许文婷 通讯员 杨露琪 /文 王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