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陈旧的老照片,还原抗日战争“最后一战”的一段辉煌战史——
生死28天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田敏

(龙潭战场日军投降战俘照片。抗日战争湘西会战纪念馆供图)
在抗战胜利80周年前夕,一张陈旧的老照片重现世间。
这张摄于龙潭战场的日军投降战俘照片,1948年4月刊登在《抗战建国大画史》期刊中,清晰定格了日军在溆浦龙潭镇低下那曾经不可一世的头颅、宣告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战”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龙潭战事,是湘西会战、也是芷江保卫战最惨烈的一战。
如今回望,那惊心动魄的28天,抗日军民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溆浦龙潭这个位于雪峰山腹地的古镇,也因此被世人所铭记。
烽火龙潭——民众勇争先
龙潭,地处雪峰山东麓溆浦县南端,因“潭中有龙”而得名,素有“担不尽的龙潭”之美称,别名为“诸葛堡”。素有千年古镇、文化重镇、抗日名镇、神农稻镇的美誉。

(龙潭主战场主要分布全景图。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敏 摄)
80年前,这里硝烟弥漫,作为抗战“最后一战”的关键战场,见证了中国军民与日寇的殊死较量。
如今,80年过去,烽火虽早已湮没于青山之中,但当地抗战老兵与村民的讲述,依然能把我们“带回”当年的战火硝烟。
当记者踏入龙潭镇,这座抗日名镇正以满山苍翠抚平战争创伤。而埋藏在茶马古道下的弹壳,仍在诉说那个血色春天的传奇。
1945年4月17日至5月14日,一场与日寇殊死搏杀的战斗在此打响。
据史料记载:1945年4月初,日军发动攻势,企图攻占我湘黔边的芷江空军基地。敌军三路西犯,其中路主力左翼日陆军116师团之109联队4000多人,偷袭龙潭国军第四方面军第100军第19师、63师和第74军第51师所属三个团主力。双方在龙潭鹰形山、青山界等战场展开激战,战斗极为惨烈,双方伤亡惨重。

(图为我军在龙潭附近搜索敌军。抗日战争湘西会战纪念馆供图)
龙潭战役自4月17日打响,5月14日结束,历时28昼夜。最终,以歼敌2000余人的战绩大获全胜,成为湘西会战乃至整个抗日战争中一次蜚声国际的重大战事。
“龙潭之战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离不开当地老百姓做出的巨大牺牲。” 龙潭镇原龙庄湾乡党委委员李光荣告诉记者,在龙潭战役的28个日夜里,从输送物资、运送伤员做好后勤保障,到火线入伍参加战斗,民众抗日浪潮空前高涨。
“在中共湘西地下党组织发动下,龙潭农民自卫队、龙潭民众抗日队、中学生抗日志愿队等地方武装相继涌现,发挥了重要作用。”龙潭抗日战争湘西会战纪念馆馆长刘中涛说。
当地老人肖体凤自豪地说,当年令日本兵闻风丧胆的“瑶山嗅枪队”,就是当地民众用鸟铳组成的游击队。

(96岁抗战老兵吴和文老人近照。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摄)
在这场战斗中,当年一位名叫吴和文的少年,他的故事令人动容。今年秋初时节,在龙潭镇合心村,记者见到了96岁的吴和文老人。他虽已耄耋之年,但身体硬朗,眼神坚毅沧桑。
吴老缓缓地讲述起那段参战经历,仍记忆犹新:“那时候,日本鬼子在我们这儿烧杀抢掠,乡亲们都恨透了他们。杨排长带着队伍来到村里,打听去青山界的路。我虽然年纪小,但对这儿熟,就主动站了出来。”
战斗异常激烈,日军拼死抵抗。杨排长身先士卒,带领队伍奋勇杀敌。经过一番激战,日军小队被全部歼灭。吴和文第一次在战斗中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抗日的决心。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吴和文与杨排长感情日益加深。杨排长给他讲抗日道理,鼓励他为抗战多做贡献。吴和文被战士们奋勇杀敌的精神所感染,自告奋勇给队伍带路、传递情报、照顾伤员。
一次,队伍转移遭日军包围,万分危急。吴和文不顾危险,穿过封锁线去附近村子求援。他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奔跑,终于找到友军,成功解救被围队伍。
在残酷战争中,吴和文历经无数生死考验,始终未退缩。吴和文说:“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配合队伍作战,赶走日本强盗。”

(抗战老兵吴和文老人的纪念章。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摄)
青山界血拼——天险夺生机
采访中,记者登上了距龙潭镇20公里,海拔1450米的龙庄湾乡青山界。这里号称“雪峰天险”第二制高点,整个界口似“凹”字形,一条古石板路穿山而过,是古时通往贵州的烟道与茶道,天生险隘雄关,乃兵家必争之地。

(呈“凹”字形的青山界界口。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敏 摄)
当地村民热情地围拢过来,纷纷给记者讲述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1945年4月16日,日军109联队在汉奸带领下,采取调虎离山之计,乔装打扮成中国军队,小股渗透,轻而易举占领了中国军队先期在青山界修筑的碉堡、战壕。
在青山界上,两面山头各有一座碉堡,对界口的隘道形成夹击之势,只要两挺机枪,就能封死整个道路。
坡陡路滑,荆棘丛生,中国军队100军19师55团组织了多次攻坚均不奏效。经过几天苦战,部队伤亡巨大,两座碉堡依旧掌握在日军手中。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王勋华的当地人站了出来。
王勋华,曾与黄克诚和郭亮是同学,1923年入党,曾任中共长沙市第四区区委书记,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1931年,经组织安排,王勋华回到家乡龙潭做地下工作。日军发动湘西会战后,王勋华组织了一个“农民抗日队”,负责宣传发动群众,给军队挑运弹药,积极配合正规部队作战。

(青山界战斗碉堡遗址。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摄)
4月26日,攻击青山界的战斗已经打了8天。这天晚上,王勋华带上李大庆等4个身手不错的猎户,悄悄向青山界上的碉堡摸去。
他们从山的背后爬了上去,悄无声息地把碉堡下的哨兵用刀抹了脖子。4人分工合作搭起人梯,李大庆揭开两个手榴弹的盖子,丢进碉堡,成功端掉了北边碉堡。
然而,碉堡虽被端掉一个,但鬼子抵抗依然激烈。
两天后的拂晓,山上大雾弥漫。第19师55团组织200余人的敢死队,在晨雾掩护下再次发起强攻。敢死队员一拥而上,冲上山顶与日军肉搏。失去碉堡掩护的日寇,很快被敢死队员冲垮,混乱之中,鬼子扔下了上百具尸体狼狈溃散。29日黎明,终于夺回了南边碉堡。
(南碉堡战斗遗址和当年战斗时的地貌几乎还是一模一样。)
此后,敌我双方反复争夺,共激战28个昼夜,青山界上杀得尸横遍野,血染山岗。日军109联队在此遭到毁灭性打击,而中国军队也损失惨重,千余壮士壮烈捐躯。
80年前那场“雨淋白骨血染草”的战事,打出了中国军队血染的彰显风采,见证了当地百姓的一腔爱国情怀,动天地,泣鬼神。
鹰形山肉搏——寸土生死战
“彼狡者寇,坠我百城,百城可坠,众志不倾。龙潭寸隘,屹不我争……寇血既沥,我尸也横……国殇雄鬼,化作长庚……”著名学者钱基博先生撰写的这一行行碑文,就是鹰形山之战的真实写照。


(当年战斗的壕沟和掩体清晰可见。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摄)
如今,鹰形山依旧巍峨耸立,但当年激烈战斗的痕迹清晰可见。走上山路,只见一条条壕沟从山麓盘旋上山顶;一个个掩体彼此相连,布满山上。细心寻找,还能从泥土里找出生锈发绿的炮弹残片。
鹰形山下,有一个小黄村,村子不大,百十户人家,偶尔会有些贩山货的货郎担经过这里。
1945年4月18日清晨,村子的宁静被一阵阵刺耳的枪响打破,一场惨烈的争夺战在此爆发。
在“鹰形山争夺战”中,小黄沙“民众抗日联队”的队员,个个对鹰形山一带地形地势非常熟悉。队长张传镜挑选13名青壮队员,带领中国军队穿越密林,迂回至日军阵地后方,成功摧毁敌军火力点,队员张永震战死沙场。这支当地抗日队伍为英雄山大捷立下战功。
龙潭抗日战争湘西会战纪念馆馆长刘中涛介绍说:“那时雨天路滑,进攻的勇士们先是穿着‘钉鞋’冲锋,接着换上草鞋继续冲,最后实在没办法,挑选了一批湘西籍的强壮士兵组成敢死队赤脚冲锋。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鹰形山夺回来!”
在那场激战中,中国勇士与日本兵白刃相向、肉搏以对。陈纳德的“飞虎队”也前来助阵,投下无数燃烧弹、炸弹,整个鹰形山硝烟弥漫,硫磺和硝烟将山石烤成了白色,一片荒芜。

(龙潭战场缴获日军的战利品。抗日战争湘西会战纪念馆供图)
在中国军队勇猛、顽强的攻击下,日军的意志被摧垮。5月15日,弹尽粮绝的泷寺联队终于得到了师团长菱田元四郎发布的撤退命令。
然而,孤军深入的日军想要原路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选定了一条沿桃林到蒲板溪入山门的羊肠小路撤退。在路上,遇到了中国军队的沿路阻击,抛下了近500具尸体。
英雄山下的村民胡智仁说:“听村里参与过这场战斗的老人说,仗打完了,这个山头也被削掉了两尺高,解放后好几年还是寸草不生。”另一位村民肖体凤老人告诉记者:“山上的弹片和弹壳,我们家三代人捡了几十年,到现在还没捡完。”
战后,鹰形山改称为“英雄山”。74军51师周志道将军在回忆录里曾写道:“拉锯争夺,这二十余昼夜,诚有一寸国土一寸血之写照。”
20世纪80年代,一批白发苍苍的日本侵华老兵回访龙潭,旧地重游。面对雪峰山,面对龙潭河,面对曾经让他们陷入噩梦的龙潭,禁不住老泪纵横。
一位日军老兵回忆说:“我们一个小队冲到山脚下,还没过河,就被对面高山上的中国军队打死一部分,一部分冒着弹雨决然过河。过了河,冲到对面山脚下,一排枪弹打来,最后只剩下2人。”另一位老兵也感慨地讲:“在东北打仗,我们如入无人之境。在龙潭这个地方打这么久,被打成这样,真是意料不到。”
英雄山缅怀——铭记历史敬英烈

(湘西会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敏 摄)
如今,与英雄山对望的弓形山上,湘西会战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浩然耸立、古木参天,龙潭战役中牺牲的700多名抗日将士在这里长眠。
在陵园南面的山脚处,有一处侵华日军的“倭寇冢”,二者相隔50米,一南一北,一善一恶,一为保国忠魂,一为侵略冤鬼,时刻提醒着国人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沿着300多级的石阶拾级而上,仿佛在一步步走近那段悲壮的历史。山腰间,一座排楼映入眼帘,排楼横额上书“抗日阵亡将士永垂不朽”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烈士冢和纪念碑的造型独特,是一颗炮弹模型,寓意着战争的残酷与英烈们为了和平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龙潭一战,吹响了湘西会战全面反攻的冲锋号。随后,各路中国军队转守为攻、乘胜追击,至1945年6月7日,日军全面败退,湘西会战取得完胜。
记者站在陵园中,青山环绕,感慨万千。来自五湖四海的英烈们,为抗击日寇、保家卫国,舍生忘死,以血肉之躯卫我中华。
如今,在龙潭镇的街头巷尾,老人们依然会时常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当年的战斗场景,让年轻一代认识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当记者离开这片战场遗址时,心中满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的敬仰。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山河,每一个故事,都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